close
客語"分借問" 老一輩的宗親對他並不陌生,而年輕一代就不清楚"分借問"是甚麼 ?
在宗族裏很多長輩大多身歷其境,40年代當時社會其特之現象.
民國38年的台灣,米糧供應不足,很多家庭沒飯可吃,工作機會又少,大多以打零工維生,
幸運的人可以到大戶人家當長工(奴工),為薄薪資僅供餬口 .
每逢清明掃墓期間,住在墳場週邊之居民,都會叫小朋友到有掃墓的地方守候,
等主人祭拜完了,便會將祭品分送給在場的小朋友食用,
此種習俗的意義在於有將祖先的福蔭推及他人的意思!如此蔚為風氣.
每到清明期間,墳場人山人海,萬頭鑽動都是" 分借問"的人潮
到了50年代, 台灣經濟起飛年輕人走向工廠,或到都市發展,生活逐漸好轉,
"分借問"的盛況也不知不覺中消失了.
孟子在他寫的「離婁下篇」中,就記載一名齊國人天天外出酒足飯飽回家,
以每天有達官貴人請吃飯驕其妻妾,大老婆心中有疑,暗中跟蹤,
發現他竟然每天跑到東門城外的墓園跟掃墓人要東西吃。
孟子點出了在春秋戰國時代,就有人做這種事了。
撰稿 :范彰三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